15129人关注

访问手机版

北京体育大学2020年招收保送录取运动员专业介绍

日期:2020-05-19 14:29:38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体育的重要论述,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不断提高对基础教育发展问题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教练型体育师资培养力度,我校今年在招收保送录取运动员专业设置中,新增设体育教育专业(师范-教练型体育师资方向),相关专业介绍如下:

体育教育专业(师范-教练型体育师资方向)
【培养目标】
      培养运动技能突出、理论基础扎实、文化素养全面、训练能力高超、教学水平卓越,具有良好师德、先进教育理念的新时代“教练型”体育教师。能在基础教育领域胜任学校运动队训练与竞赛、体育教学、学校体育科学研究,以及学校体育管理等工作。本专业学生毕业5年后预期能成长为基础教育领域骨干体育教师,并具有成为所在学校体育学科带头人的潜质,具备如下职业能力:
      1.师德高尚,信念坚定。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对体育教师职业的高度认同感,确立科学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能够自觉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遵守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精于教学,专于训练。具有较强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高超的学校运动训练与竞赛指导能力,在发挥优秀专项技术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育学、体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高质高效地开展体育课程教学、学校运动训练和竞赛活动,并能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组织和指导面向中小学生群体的课外体育活动;
      3.德育为先,综合育人。具有立德树人的责任意识,掌握进行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发挥体育在中小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中的引领作用,能够组织体育与健康相关的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
      4.持续反思,终身发展。具有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反思、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国内外体育教育改革的趋势和前沿动态,明晰国内外科学化的训练方式与方法,能够独立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发现、分析并能解决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中的问题;
      5.懂得沟通,善于合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胜任学校运动队、中小学体育教学团队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

【培养规格】
      【践行师德】
      1.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形成良好的师德规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熟悉国家有关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2.具有高尚的教育情怀。热爱教育事业,对中小学教练型体育教师具有较强的职业认同感,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工作中富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努力成为学生成长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学会教学】
      3.具有扎实的学科素养。掌握丰富的通识教育类以及开展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工作所需的教育学、体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问题;
      4.具有高超的专项运动技能。掌握多项运动技术,专项运动技能达到二级运动员以上水平;
      5.具有高超的训练与教学能力。能够科学、系统地组织学校运动训练与竞赛,形成高水平的训练指导技能。同时,能够深入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具有较强的体育教学能力,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能够胜任中小学课余训练与竞赛、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工作;
      6.具有良好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能力。掌握中小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能够针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校外体育活动进行有效指导;
      7.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融合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校运动训练与竞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对学校体育领域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处理,完成训练、教学、科研等相关工作;
      【学会育人】
      8.具有班级、学校运动队指导和综合育人的能力。牢固育人为本、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学会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方式方法,掌握班级、学校运动队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对班集体、学生个人、学校运动队队员进行有效的思想干预和引导,深度理解并努力发挥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能够把全面育人自觉融入体育教学、课余训练与竞赛之中;
      【学会发展】
      9.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了解体育教育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能够准确使用专业话语与国内外业界同行、社会公众就学校体育中的现象和问题展开沟通和交流,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
      10.具有沟通合作的能力。理解合作共赢的重要性,能够与同事等进行有效沟通,积极开展团队合作和互助。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就业方向】各级各类学校
【修业年限】4年
【主干课程】教育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健康教育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专项教学训练实践与理论。


运动训练专业

      1953年学校在国内最早开展本专业建设,1954年开始招收中专班(预科),培养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在1988年国家正式设立运动训练专业后,2007年本专业获国家级特色专业,2009年获北京市特色专业;在全国最早设立本专业博士、硕士点,在学科专业评估中始终位于“排头兵”地位。
【培养目标】
      面向奥林匹克运动,培养具有竞技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具备突出的专项运动技能和运动训练指导及竞赛组织能力,能胜任学校、专业运动队、俱乐部、赛事公司等单位的专项运动训练、教学和竞赛组织工作的富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教练员、运动员和裁判员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规格】
      1.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中华民族体育精神,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掌握运动科学、人体科学、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基础知识以及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等专业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用于解释运动训练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现象和问题。
      3.能够应用运动训练基本原理以及运动专项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对运动训练及相关领域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并形成解决方案,进行现场指导。
      4.能够恰当使用现代工具,对运动训练专业领域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处理,具有完成所从事的专项运动训练与教学、竞赛组织与裁判、体育管理与科研的实践工作能力。
      5.了解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的理论前沿、运动专项的发展趋势,理解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理念,熟悉国家有关竞技体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能够使用书面和口头表达方式与国内外业界同行、社会公众就运动训练领域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
      7.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有创新创业能力及不断学习与适应发展的能力。
【修业年限】4年,教育学学士
【主要课程】
(一)主干学科
      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
(二)核心课程
      教育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管理学、运动医学、运动选材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专项训练实践与理论
【就业方向】
      各体育协会、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管理、训练竞赛人员;大中小学校体育教师、教练员;社会各类健身、健美俱乐部教练员及其他体育相关从业人员。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武术、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专项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底蕴,能在学校、专业协会、体育产业相关机构从事教学、训练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培养规格】
      1.掌握通识教育类、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及专业基础类、相关学科知识,精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项技能,掌握专业内其他专项技能,并能将所学知识和自身技能用于本专业领域及相关领域的教学、训练、竞赛等方面的实践中,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具有国际视野。
      2.能够应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基本原理、方法对本专业领域及相关领域的教学、训练、竞赛等方面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并形成解决方案。
      3.能够恰当使用现代工具,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领域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整理,完成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任务。
      4.能够使用书面和口头表达方式与国内外同行、社会公众就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领域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
      5.具有团队协作意识,能够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及多学科团队活动中发挥个人能力,并能与其他成员进行协调合作。
      6.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有创新能力及不断学习与适应发展的能力。
      7.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熟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领域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能够在本专业领域实践活动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一)主干学科
      体育学、中医学
(二)主要课程
      教育学、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中医学基础、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导论、中国古代哲学、传统体育养生理论、专项教学训练实践与理论。